可以預料到沒有看第一部時的驚艷,但看完發現自己的期望還是太高了。總體而言,這部電影沒有講述一個特別完整的故事,反而重點落在世界觀展開,技術展示大大壓過了藝術表達。
就背景的概念元素而言,阿凡達續作確實花了很多功夫設計世界觀,進一步豐富了第一部構建的只有森林的舞台,如果就1和2共同呈現的潘多拉星球做成開放世界遊戲,我一定會買來玩。把舞台背景轉移到海洋世界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森林部落的故事已經難以繼續講下去了、必須引進新的刺激點消除審美疲勞,而用開頭的幾個畫面和台詞承接上一部是常規且合格的處理。Bug當然也是有的,比如Spider耐造不碎的面罩和源源不斷的氧氣,可以說是正派光環了。
然而思想主題確實是這部作為一部獨立呈現的電影的硬傷。對比第一部探討的「種族殖民和反殖民抗爭」的明確主題,這部續作的核心思想太過混亂及碎片化——看似是上一部回魂的反派滿世界尋仇,實則是討論人與動物的關係的動保主題,但好像又是對家庭團結和血緣羈絆的歌頌;甚至每一個主題單獨分析情節都有紕漏可以指摘。
1. 先說滿世界尋仇,通過基因工程回魂的反派已經不是同一個人,憑著記憶中報仇在我看來已經有些牽強,但就算是justify了這一點,為什麼有辦法動用這麼多資源去公報私仇,電影里並沒有講得很清楚,甚至比不上第一部男主把說服上司的過程大略呈現。另一方面,一個部落的首領因為私仇而丟下自己的人民逃難、美其名曰「避免牽連人民」,最後卻為另外一個毫不相關的部落帶去災難,簡直懦弱愚蠢得令人發笑(就算這個仇是因為帶領人民反殖民抗爭而結下的,這個計劃也太弱智了)。一邊是人類殖民者的首領公報私仇,一邊是與納美人共情的人奸因為私仇牽連無關人民,兩邊都是弱智首領打富裕仗。
2. 再說人與動物的關係,作為一個「人類種族主義者」,連看到人類內部和平團結的問題解決的那一天都遙遙無期,我並不願意跟太多非人類動物共情——我一直主張的是動物保護是在保護群體而非個體、保護整個生態系統,最終還是在為了人類自身服務;於是在我看來,人類獵殺鯨魚海豚還是獵殺小魚小蝦並無太多區別,只是方式的殘忍程度可以再討論罷了。因此我對於影片呈現的浮動的道德標準和劃分邏輯產生了極大的不理解,為什麼納美人可以直接獵殺游魚,但是獵殺「高等」一些的動物就需要偽善地為它們的安息祈禱,然後還必須阻止任何人獵殺任何一隻「人類的朋友」。於是我在在看「動保大戰獵人」的戲碼是全程想笑的。如果要細究下去,你甚至可以引出一個危險的想法,憑什麼「Sky People」就一定要跟「藍猴子」共情,只因為他們是人形智慧生物?(這個想法甚至可以用來justify第一步的外星殖民行為,但是非常政治不正確)
3. 最後說一下家庭團結與血緣羈絆,這個是我認為這部電影最大的敗筆。雖然這個主題是最好用來渲染情緒的,但電影里呈現的根基極其脆弱,看完之後讓我感覺這個主題的表達甚至起了反效果,讓我開始懷疑憑什麼有血緣就一定有羈絆——我看他們那一家人感情也沒那麼好,大家都對這個父親又怕又不服;最後Spider又因為莫名其妙的血緣聯繫救了素不相識又作惡多端的「父親」,更是讓我一口老血噴出,我很懷疑他的良心對得起戰死的朝夕相處的好兄弟嗎。
再談談角色刻畫,本來因為納美人的陌生長相就有點不太好認臉了,一下子又引出這麼多新角色,實在難以消化;然後每個人物又都很臉譜化,並沒有什麼深入細緻的刻畫和完整合理的弧光。人物都是設計出來為了故事成立而出現,但是故事又勉強成立但不精彩,這些小問題就都無法忽略了。
總之,我能看出為了滿足大家對阿凡達續作的高期望,卡梅隆的主創團隊歷時多年醖釀、不斷修改打磨的痕跡;但正是因為不斷修改打磨才造成了如此碎片化的主題思想,也正是歷時多年醖釀才造成了主題的陳舊過時、隨著時間褪色。這些教訓也讓我更加同意:電影創作必須是獨裁的,即使是集思廣益也必須由同一個核心人物來梳理整合;以及黑澤明所感慨的「一個電影劇本寫完以後沒有馬上拍,過了一年兩年,不知道為什麼它好像就過時了」這種時代感的喪失。這兩部一個天一個地的口碑評價也說明,即使資金充足,這種宏大世界觀的科幻史詩也必須要有足以匹配的思想主題,否則就是個電影工業技術展示的華麗外殼,金玉其外但敗絮其中。而如果試圖理解這樣的結果,或許只能從「一艘遠洋巨輪不會為了一座貧瘠的小島停泊」這種角度了罷——一旦被大把的資金推著走,就必須要強行塞進很多很冗雜的內容以顯得「豐富」,創作自由必然受到影響。
最後說一句,阿凡達開放世界遊戲在做了嗎!!!(敲碗)